在悟实法师撰写的论文《住持佛教道场 坚持弘法方法》01中发表了第一部分内容——博爱广敬种福田 信任感恩护众生。本期刊发第二部分中《中国佛教恩德崇 家兴业兴正道兴》的部分内容。如何理解和界定佛教商业化,如何将佛教自治、自养、自传加以贯彻落实,如何把握经济浪潮中的生存舵。不苟同和附会商业化的宗教,在汹涌澎湃的经济浪潮中,拒绝被商业化,不参与、不支持佛教商业化是每位佛教徒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如何把握经济浪潮中的生存舵
佛教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传承,可以说,因为慧能等大师的开悟,佛教进入完全中国化的进程。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演进与发展,佛教被商业化和佛教去商业化成为当今人们热议的话题。如何理解和界定佛教商业化,如何将佛教自治、自养、自传加以贯彻落实,如何把握经济浪潮中的生存舵。不苟同和附会商业化的宗教,在汹涌澎湃的经济浪潮中,拒绝被商业化,不参与、不支持佛教商业化是每位佛教徒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在商品经济时代,佛教的力量显现的相对较弱,商业运作并不是出家僧伽所擅长,这就给商业化佛教投机的人和“某些企业家们”借教敛财找到了缝隙。佛教能给世界带来祥和、宁静、清凉、无争,但很难在商业活动竞争中落脚。学诚法师曾呼吁:七众弟子应精进修行正法,团结一心、凝聚力量,建设佛法事业,把佛法中正面的力量释放到社会上去,让社会人都能得到向上向善力量的提携。
内修外弘,中国佛教正在走向法制化的道路,正常的宗教活动和财产受法律保护,一座寺院或者寺院里的法师有某些为了常住发展的经济行为,并不能断想就是佛教商业化了,因为每一座佛教寺院的生存和延续,都有其各自的生存行为,这些与完全商业化的经济寺院是截然不同的。寺院经济是一种功德福田,其发心所得完全是正信正行护持正法的浄财,如果僧人圆寂,其个人财富也归寺院所有,中国佛教史上也有“长生库”“无尽藏”等方式,而寺院的财富分配全然在于修建教育提升人格的殿堂和培养现代弘法人才,如果有所盈余,也会用到布施助人的公益慈善事业。佛陀教育我们勤劳致富,统筹分配,今世生活所须,来生福德所致。今世生活就是要做到珍惜和修善,来生资粮就是要布施修福。如果只是不择手段地追求利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丝毫不顾忌子孙后代的福址,甚至不顾及佛(宇宙人生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祖(我们的历代祖先)恩德,借佛教场所办景区,忽略人类的本真信仰,就会导致世界范围内越来越严重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使中国佛教的宗教氛围遭到严重破坏,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说获得财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福报,那么,使用财富就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如法如律地获取财富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合理支配财富则关系到人生幸福和社会安定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