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徒对财富的看法
在佛经中,对财富的看法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毒蛇之喻,也有净财之说。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了财富的危害。佛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佛陀与弟子阿难外出乞食,看到路边有一块黄金,便对阿难说:毒蛇,阿难亦应声说:毒蛇。正在附近做农活的父子俩闻言前来观看,当他们发现佛陀和阿难所说的毒蛇竟然是黄金时,立刻欣喜若狂地将其占为己有,以为这从天而降的幸运将改变他们的贫困生活。可结果呢?当父子俩带着黄金去市场兑换时,却被人告到了官府。原来,他们捡到的金子是窃贼从宫中盗出,逃跑时弃于路旁的。父子俩被人赃俱获,有口难辩。在临刑时,才领悟到“毒蛇”的真正含义。
伟大的导师释迦牟尼何以将黄金喻为毒蛇呢?首先,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富,特别是倚仗出卖佛祖利益和欺凌佛教所获取的不义之财。社会上之所以会有贪赃枉法的现象,有假冒伪劣的产品,正是因为对金钱的贪婪和对暴利的渴望,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有些人干脆从事谋财害命、偷盗、抢劫、诈骗等犯罪行来谋取财富。甚至抺黑寺庙,在寺院等修道场所中吃回扣、将景区包装上市、推高价香、私设功德箱、抽签卜卦,假冒僧尼……。近年来,寺庙乱象在全国各地以不同的方式上演,不仅引起僧尼和社会公众的反感,更是破坏了佛教的社会形象,让佛祖的信仰沦陷。其次,不能正确地使用和支配财富,因拥有财富而吃喝玩乐,奢侈浪费,养成很多不良嗜好。第三,执著于财富给自己带来无谓的伤害,财富的拥有者往往无法面对它的失去,商场如战场,在激烈的竞争中,多少失败者因为破产而精神失常,甚至走上绝路。佛经中说:“世间之财,五家共有,一水、二火、三盗贼、四王难、五败家子。”所以世间物没有一样是永恒属于自己的,只有布施修福,转换心态,才能让世间物转化成圣法财。
福从恭敬来,祸从骄慢降,寺院是供佛菩萨和道人修行的地方,不能捐资出力也不要去占佛祖的便宜。《观经》中记载:“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所以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千万不要偷出家人的东西,更不要占寺院场所的便宜。《校量功德经》云:“四大洲中,满二乘果,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受持五戒,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三宝胜故。汝今受持,已得如是功德,应当珍敬守护。所言护者,如人一目,如王护独子,如渡护浮囊,如敌护城郭。若于此五戒中,犯其前四重者,更不得增进余戒,更不能生长善法。佛法戒海,虽然广大,普摄一切众生,唯不摄破戒之人。犹若死尸,海水不容。汝切不可负优婆塞优婆夷之名行,宜当遵调御师之制言。”。说明在家善信如果能够受持五戒护持三宝功德莫大,如果破坏规矩借佛敛财欺凌佛祖,祸事就将降临,那些企图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做法并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更不能福荫后代而子孝孙贤。全面协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才能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才能战胜各种灾难和有效控制各种危机,才能以自己的才能福惠一方。所谓大富靠勤、小富靠俭,只有靠自己“科学安排,生耕致富”,才能科学有效地发展致富。经中曾说:“以义求财物,无有贪利心,为法行惠施,无求反报想”。佛陀教导我们用正当的方法努力获取净财,不要默许非法、不义之财,特别不能默许、或苟同商家对寺院道场商业运作贪取不义之财。
净财,就是清净的财富,拿得开心、藏得放心、用得安心的财富就是清净的财富。净财不但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同时还是利益社会、造福人群的福德资粮。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谓道,就是正当的谋生手段,就是我们进入佛门的第一件事——修习八正道中的“正命”。只有通过科学的统筹、精进的勤劳、智慧地获取的财富,我们才能拿得开心、藏得放心、用得安心。不净财,指非法所得的财物,不管是窃取他物、还是违法贪污,不管是抵赖债物、还是吞没寄存,不管是欺罔共财、还是因便侵占,不管是藉势苛得、还是经营非法,不管是诈骗投机、还是放高利贷,都是佛陀所不允许、菩萨所责骂的财富投机。
(二)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的财富观是“温和的财富哲学”,是“以创造和感激的心态获取财富”,《杂阿含经》中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这就是说:能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或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等等,都是佛教所教导的正命。所以学习佛法的人,如果做好自己的本份事,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从容地获得自己的“净财”。
财富能给我们带来无量的利益,也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过患。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需要一定财富作为生活的保障,所以佛教中非常强调获取净财的技巧。怎样才能得到净财呢?
首先,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以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其次,合理地使用财富,不仅用于生活所需,更能以此造福社会;再次,客观地认识财富,既不是将其奉若神明来膜拜,也不是将其视如粪土而摒弃。只有正确地估量财富的作用,合理地使用财富,才可以成为财富的真正主人。
佛教并不否定财富的作用,那么一个人应当如何追求财富呢?佛法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由因缘果报决定,许多看似偶然的现象,其实都包含着必然的因素,财富的获得,也同样有它的前因后果。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是经商,有的人财运亨通,有的人却处处碰壁,这是冥冥之中神灵的安排吗?是命运的不公吗?贫穷并非自然,致富绝不偶然。所以学佛行善是修福,盗取诈骗是修祸;修福建寺是长生,借教敛财能短寿,若入股建寺为了投资,苟同景区为了分利,都是助长“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投机。我们知道,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如果想要获得财富,首先要培植福田。同样地,一个人的福报也是来自播种和耕耘的结果,这种耕耘可概括为“内治生”和“外治生”。
1、内治生指勤修五明及福田,五明是指正信佛教徒的五门学科,《大乘庄严经论》卷五中说:“明处有五。一内明。二因明。三声明。四医明。五巧明。菩萨学此五明总意为求一切种智”。内明:就是佛学,即对成佛方法的理解,可以自己修行,也可以帮助他人开悟。因明:逻辑学。声明:语言学。医明:医药学。巧明:科学技术等。佛经中还说:“若诸菩萨,求诸世间工巧明处,为少功力,多集珍宝,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四中说:“先学众技能,次集诸财宝。”《吉祥经》:“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中说:“有智之人所学世法,于学中胜,以是因缘便得财富及大自在。”佛教以知识技能的获得作为商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要正当地学习技术,正确地掌握现代科学技能,才能更好地创新创业致富。
明了财富的源泉,就要广种福田。福田:包括恩田、敬田和悲田。恩田,就是对父母师长乃至一切有恩于自己的人都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敬田,就是恭敬献身于人类心灵净化的法师及有德有智的贤圣;悲田,就是救济帮助世间所有穷苦受难及贫病交加的人。以上是获得人生福报的正确途径,只有通达人生的因缘果报,明了财富的源泉,才能够事半而功倍。
2.外治生指四摄六度等菩萨行处,四摄六度是进入佛门修学佛法的基础,四摄就是四种摄受他人的方法,就是待人接物的基本方式。六度就是六种度化众生的途径,就是能将众生从烦恼丛生的苦海渡到清凉自在的彼岸。做为一个佛教徒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中感化众生的四种方法就是惠施、爱语、利行、同事。惠施摄就是智慧地施给生活用品以养生命、布施佛法以觉悟众生、布施个人知识能力和技术引导他人发财致富、自在解脱;爱语摄就是用世间生活化的语言让众生欢喜、用佛法化的语言鼓励众生修学佛道的法喜;利行摄就是运用大悲心,从慈悲利物的角度,给遭受苦难的众生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使人们建立佛法的正信正行;同事摄就是与众生相同的身份在社会上工作,对众生实施教化,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真正的和谐,是以有量心修无量快乐,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人人能修惠施,对社会建立奉献精神,那么现实生活中贪婪的占有和自私的欲望就会得到控制;通过爱语的训练,社会大众都会欣赏语言艺术,运用语言的美感,生活中就会减少争吵、谩骂和恶语相对;如果学习菩萨的利行精神,不分事情大小,不计劳动报酬,只要是对大众有利益的事情,就毫无选择地去做,自然产生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如果践行同事摄的方法,彼此建立起同甘共苦、互助互惠的共享精神,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工作生活中的纠纷和矛盾就会得到缓解,家庭中的不和就会得到解决,人心中的高低就会得到平衡,世界内的生态就会得到和谐。
六度齐修,三学增上,《华严经》中针对个人的不同根器教育说:如来对众生的品性都很了解,从而选择恰当的方法因人而异地因材施教。对贪婪的人教导他普施,对生活无章的人教以戒律,对动辄生气的人教导容忍,对懒惰懈怠者教其争进,对思考混乱者教其禅定,对愚蠢的人授予智慧,对无情的人劝以慈悲等等,以这种态度努力的修学,就会悟到解脱自在的真理。上述内治生和外治生就是学佛的人料理生活的最基本技巧,也是世间财与圣法财的储存帐户。
(三)佛教的经济学
如果说获得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一个人的福报,那么,使用财富才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合理支配财富是关系到人生幸福和社会安定的根本。
以义求财物,以利增福寿。当今社会身家巨富的人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吝啬的守财奴和挥霍无度的暴发户,这两个极端都不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在更年轻的一代中,财富又多是用于对时尚的追求、对享乐的贪著和虚荣的爱慕,使整个社会风尚趋向浮华和奢糜。所以,佛教徒有了金钱财富,还要懂得怎样合理使用财富,《杂阿含经》中说:“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意思是说:假如每一个月有十万元的收入,应该拿出四万元来经营事业;两万元做为家庭生活所需;两万元储蓄以应不时之急;剩余之两万元用以布施,回馈社会,救济贫乏。
合理地使用财富,从容地安排生活,佛经中对不同的阶层人士所拥有的财富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总之,佛教对财富正确的方法是,将自己的收入分为四分,分别用于生活所需、储蓄、投资和慈善。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储蓄能从容地安排生活,合理的投资则能使财富得到适当的增长,至于用于慈善事业的布施,则能使财富真正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如《中阿含经》中说:“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佛教不但重视一时的财富,更重视永久的财富;不但重视现世的财富,更重视来生的财富。不但重视狭义的金钱财富,尤其重视广义之财路,不但重视私有的财富,尤重共有的财富,主张以享有代替拥有、以智能代替金钱、以满足代替贪欲、以思想代替物质,发挥普世的观念,建设共有的胸怀。多积阴德多修福,少背因果少折寿。福德智慧齐修,如祖师常说:“世间非我所有,世间为我所用”。
(四)励志勤修戒定慧 立愿息灭贪嗔痴
中国佛教界历来重视佛教文化建设和佛教人才培养,佛教场所管理是佛教自身建设的重要纽带。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重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强佛教文化建设,更好发挥佛教在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中的积极作用,成为佛教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佛教场所如何去商业化成为必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国家理想、社会理想与人民生活理想的高度统一,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品质、超越追求和全球意识的集中展示,是中国思想、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全新表述,必将造福中华民族、造福全人类,构建出有福、多福的文化宝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价值源头,是中国梦的价值基础,也是中国梦的价值资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如果把祖先的德行和文化拿去划圈卖门票、获取最大利益的商业化,便失去佛教随缘度化、以德感化、忏悔转化的特殊作用。
佛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两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中国佛教创造了属于中华民族独有而辉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宝藏,铸就了中华民族慈悲宽容、乐善好施、热爱和平、注重精神生活的美好品质,连接起中外友好往来、人文交流、人心相通的桥梁纽带,为推动社会进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中强调指出: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充分肯定了佛教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和重要贡献,令全国佛教界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佛教徒是佛教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守护者、弘扬者,佛教界要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顺应时代的召唤,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充分认识包括中国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强文化建设,为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繁荣,发挥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慈悲无我的精神力量。
佛教界善于挖掘弘扬佛教文化中适合调理社会关系、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如拔苦与乐的慈悲精神、圆融中道的和谐思想、自觉觉他的教化思想、众善奉行的道德思想、勇猛精进的进取精神、重视因果的自律精神以及反哺回馈的知恩报恩精神等,引导、影响信众和社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爱国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与人为善、慈悲利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资源,发挥积极作用。
开展讲经说法、佛教修行体验活动、公益慈善活动和佛教文化艺术活动,弘扬佛教慈悲智慧的教义、乐善好施的精神和报恩孝亲的思想,让社会大众亲近佛教、浸润在佛教文化清净祥和的氛围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不断提高出家僧众、在家居士和团体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综合素质,营造热爱文化、研究文化、弘扬文化的良好氛围,努力建设文化团体、文化寺院。整理、保护、挖掘、弘扬佛教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佛教文化艺术机构,开展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以及茶道、香道、花道等佛教文化艺术领域的研究及面向大众的展示、传播、推广工作。办好佛教文化机构和佛教媒体,加强佛教文化机构与社会文化机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推动佛教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佛教媒体和文化机构在宣传宗教政策、弘扬佛教文化、流通经典法宝、开展佛学研究、促进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办好佛教论坛和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文化节、艺术展演等活动,发挥佛教文化活动整合资源、凝聚善缘、交流对话、影响广泛的积极作用,为弘扬佛教文化搭建多层次、多角度、跨领域、可持续的机制平台。
支持佛教界加强佛教文化建设,在文明敬香、合理放生,构建生态寺院上下功夫,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充分运用现代新媒体手段和现代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文化传播方式,如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影视、动漫等,对佛教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加以改造,赋予新时代内涵和创新生命力,推动佛教中国化的当代新发展。
总之,佛教界应积极守护、践行佛教的价值观,以戒为师、勤修三学,致力于了脱生死、圆满正觉;自觉抵制和反对放弃追求出世解脱、弘法利生的志愿理想而一味追求世俗名利,不务修行弘法的正业而把主要精力用于追逐经济利益等佛教过度商业化现象;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抵制和查处佛教寺院被承包、被上市等借佛敛财、以教牟利的佛教“被商业化”乱象,以实际行动维护佛教清净庄严的良好形象,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繁荣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绵薄之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