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弘法专栏 > 佛门龙象 > 汉传高僧 >

一行禅师

    70dec9a2gx6D3fC28LL61&690.jpg

    一、名门家世

    释一行俗家姓名张遂,是唐初将军张公谨(584—632)的后人,关于二人之间关系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张公谨之孙(据《旧唐书》本传),一说是张公谨曾孙(据唐刘肃的《唐新语》卷十三《记异》)。我以为曾孙说可能更接近实际,原因是:其一,从出生年份看,张遂(683)比张公谨(584)几乎整差百岁。孙子比祖父晚生百年,不太合乎常理。其二,《旧唐书·张公谨传》在孙辈中只提到了三子大安的儿子张涚,在开元中为国子祭酒,没有提及张遂。如果张遂果真是张公谨的孙子,史书略而不提是不合乎常理的。

    张公谨曾经在王世充治下为洧州长史,武德元年联同刺史崔枢降唐。被授官邹州别驾,又转右武候长史。此时还没有名望。后来经徐世绩(即李绩)和尉迟敬德推荐,进入秦王李世民幕府。当时正值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权力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李世民向张公谨问计,所言很是投合,因而得到李的赏识。在“玄武门之变”中更是脱颖而出。后作为副统帅协助李靖防御突厥,有军公。又先后做代州都督、襄州都督,也有很好的政绩。最后卒于襄州任上,年四十九。贞观十三年,追封郯国公。十七年,画像于凌烟阁。

    张公谨有三个儿子,长子大象、次子大素、大安,都知名于一时。长子袭爵位,官至户部侍郎。张大素官至怀州长史。张大素还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曾撰写《后魏书》一百卷、《隋书》三十卷、《隋后略》十卷、《敦煌张氏家传》二十卷等。不过这些著作后来大都失传了。张大安曾任太子庶子,也是著名学者,曾经与人注范晔《后汉书》。张大安的儿子张涚在开元年间官至国子祭酒。至于张遂是谁的后人我们并不清楚。只知道张遂的父亲名张檀,曾任武功县县令,而且似乎很早就过世了。

    二、   少年成名

    张遂的早年是在京城长安度过的,此时家道已经衰落,据说还要靠人周济才得以勉强度日。尽管如此,张遂仍得以专心学习,读了大量的书籍,《旧唐书》本传说他:“少聪敏,博览经史。”最擅长的是“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历象所涉及的是天文学和数学,阴阳五行之学是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后来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使得张遂一举成名。他常去长安城南的元都观(又名玄都观)看书,观中藏书多达万卷。观主尹崇学问很高,博通儒、道、释三教。聪明好学的张遂很受尹崇的赏识。一次,他从尹崇处借得西汉扬雄的《太玄经》。几天后张遂还书来,尹崇告诉他:“不必急于还书,你可以再多研读数日。”张遂说已经读懂了。尹崇大惊,说:“我已经研读数年,还不能尽其堂奥。你可不可以谈谈你的理解?”于是张遂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了《大衍玄图》一卷,《义诀》一卷。尹崇大为叹服,逢人便赞张遂说:“此后生颜子也。”把张遂比喻为聪明好学的颜回。张遂因此成了长安城里的知名学者。

    三、   被迫出家

    张遂博学的名声很快传到了达官显贵的耳中。当时(长安年间)正值武则天专权,大量起用武氏宗亲、培植自己势力,借以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地位。她的侄子武三思便是当时一位炙手可热的人物,被封“梁王”爵号,历任夏官尚书、天官尚书、春官尚书等职,监修国史等。武三思凭借自己的势力,也积极拉拢文人墨客。此时,张遂这位新星进入了武三思的视野,于是武三思多次致意张遂,“请与结交”,张遂的反应是“逃匿以避之,寻出家为僧。”

    为什么张遂如此厌恶武三思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三:第一,看不惯武三思的胡作非为。武三思是武周政权的一个主要党魁,协助武则天结党营私,诛杀异己。第二,不耻武三思的为人。武三思是个鲜廉寡耻、阿谀奉承的小人,《新唐书》称之“性倾谀,善迎谐主意。”为武则天营建三阳宫、兴泰宫,还建“天枢”,歌功颂德,还为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执鞭牵马。其所作所为很为时人所不耻。第三,张遂心中的李唐王朝的正宗观念。前文提到过张遂的曾祖张公谨是唐朝的开国功勋,这在门阀观念仍很重的唐朝,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如果张遂改为武周政权效力,也就意味着对先祖的背叛。因此,饱读圣贤书的张遂不和武三思合作完全在情理之中,然而又得罪不起,逃匿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最终选择了出家。

    张遂的出家地是河南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嵩岳寺是始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的一座古寺,当时的住持是释普寂。普寂的师父就是当时和六祖慧能齐名的神秀。张遂法名“一行”。

    《宋高僧传》卷五对张遂出家过程另有一番解释,云:“因遇普寂禅师大行禅要,归心者众,乃悟世幻,礼寂为师,出家剃染。”按照这里的说法,张遂不是消极、被迫出家,而是通过接触释普寂,契入佛法,看破红尘,从而有积极、主动出家之举。

    四、游学天下

    不管张遂出家是被迫还是主动,但在出家后由于他天资聪慧,刻苦好学,加以深厚的文化根基,所以很快得以畅游经、律、论三藏并能深契佛法精髓。普寂知一行究非池中物,于是让他四处游历参学,请教高明。一行参学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不仅仅参访佛教人物和关于佛法方面的,也包括其它世间学问。“有阴阳谶纬之书,一皆详究。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知名者往询焉。”

    见诸记载的有,释一行曾到当阳,跟真纂律师学习律藏。还曾到天台山国清寺,从一位隐名的大德学习算术。向金刚智、善无畏学习密法,得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密法之传授,被后世奉为继金刚智、善无畏之后的一代祖师。

    五、   佛教著译

      开元五年(717),一行被唐皇朝强征回京,由于他不愿做官,被安置在长安城内的华严寺译著佛典。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与善无畏合译),《大日经疏》二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已佚),《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一卷,《大毗卢遮那佛眼修行仪轨》一卷,《曼殊室利焰曼德迦万爱秘术如意法》一卷,《七曜星辰别行法》一卷,《北斗七星护摩法》一卷,《宿曜仪轨》一卷。其著述或属于金刚、胎藏合部,或属于胎藏部,以《大日经疏》为其代表作。

    六、   献身天文科技

    在一行的《大衍历》推出之前行使的是《麟德历》。开元九年(721),“太史频奏日食不效”。此时《麟德历》已经推行五十多年,误差渐大,需要改革历法。经宰相张说推荐,唐玄宗诏令释一行负责主持制订新历。于是一行开始从事天文历法工作。从开元九年到十五年(727)逝世,是释一行一生中最繁忙和最光辉的六年,其间他在天文历算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其主要天文贡献:

    第一,仪器制造。与人合作制造了两架大型天文仪器——黄道游仪和水运天仪。两仪器较前代都有明显改进。

    第二,实际测量,其中包括:四海测验、子午线长度实测、天文数据测量等。

    第三,大衍历测算和编纂。

    开元十五年,《大衍历》只来得及完成草稿,一行便圆寂。由于一行的技术、历算精巧,非常受后人景仰,署他名字的依托之作也多达三十二种七十五卷。也不排除有的还存在争议,如《梵天火罗九曜》有人便认为确是一行所著。

     

上一篇:僧稠禅师

下一篇:倓虚大师